提起佛教僧居,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“寺院”。其实,从佛陀在世直到今日,僧居已经过了很多次的演变,现在人们熟知的有着“伽蓝七堂”建筑格局的寺院,已是宋明以后的事了。
那你知道最早的僧居是什么样子吗?佛寺建筑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今日具中国特色的布局的?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秘僧居的由来。
从树下一宿到“僧伽蓝”
佛教创立之后,随僧团之扩大,信众之供养,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天地为庐舍,日中一食、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,有了改变,建起了名为“僧伽蓝”的固定居止处所。
僧伽蓝意译“众国”、“僧院”,指众僧居住办道的园苑庭院,从房舍的角度亦名“精舍”,意谓精进修行者所居宅舍。由给孤独长者施建的祗树给孤独园,和迦兰陀长者、频婆娑罗王施造的竹林精舍,为佛世的两大伽蓝,佛陀于中说法多年。
《十诵律》卷五云:“佛听受地,为僧伽蓝故,听僧起坊舍故。”佛听许众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园苑,营造伽蓝,并制定了营造伽蓝的基本法则。佛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等,皆亲自带头建造僧舍。
页码: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