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庙”
庙的出现,要早于寺。又称“宗庙”,最初是祭祀祖先的地方。在古代,“太庙”是帝王的祖庙,其他凡有官爵的人,也可按制建立“家庙”。上到天子,下到黎民,对庙文化都极为重视。
我国儒家感怀古圣先人之精神,设庙祭祀,如太庙是为祀皇祖之灵,文庙(先师庙)是为祀祠孔子,武庙则祭祀关羽等武将。
到了秦汉时期,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和对精神图腾的寄托,庙所承载的对象也开始扩展和扩大。渐渐地,庙已不再单单是祭祖的场所,其祀神和纪念前贤的内容越来越突出。

祭神的,比如有:“城煌庙”、“土地庙”、“龙王庙”、“山神庙”等;祭先贤的,比如有:“文庙”、“武庙”、“关帝庙”、“岳庙”等。
另外,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,所以朝廷也称为“庙堂”。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: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”
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每个字词的背后,都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,值得我们去考究和传承。
页码:上一页